• 微博
  • 微信
  • 注册
  • 登录
热门搜索:北京养老院 |
当前位置:乐居养老网 -> 热点新闻
热点新闻
尼泊尔地震:可预知为何难预报?
发布时间:2015/4/28 来源:乐居养老网 浏览:3166

导语: 尼泊尔地震目前造成的伤亡人数还在增加。据专家预测,全球已进入8级地震高发期。此前报道指有科学家已经预知了此次地震,但没想到来的这么快,面对如此高发的地震,为何只能预知不能预报?如果不能预报,我们能做什么?

动物再度“跑赢”专家?
   每次地震后,民众总是会自发梳理出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鱼市的鲜鱼变得出奇的多,价格便宜,原来是鱼儿争相咬钩自杀;2011年11月14日昆仑山地震,地震发生时,由沱沱河帐房保护站负责人木玛扎西带领的巡山队正在开展反盗猎行动,据称:地震前最先看到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狼、狐等各种野生动物四处狂奔,似乎大难临头,然后听到一阵猛烈震耳的轰鸣声由远而近。
     而这次的尼泊尔地震,博克拉附近的野生动物园内很多大型野生动物都涌到了开阔地带。据当地导游介绍,地震前一天,很多年不见的孟加虎突然跑到空旷的野外,他们感到非常奇怪。果不其然,第二天尼泊尔就发生了8.1级地震。南京人魏广君对《现代快报》记者说:“动物比人警觉,在有震感前,广场上一大群鸟,有白鸽有乌鸦,突然全都飞了起来。原本懒散地趴在桥上的印度神牛,也狂奔起来。”但他还没反应过来,地动山摇就来了。
   那么,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真的与地震有关联吗?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观测动物的反应提前预知地震?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专家祁英男介绍,大型野生动物跑到开阔地是否与地震有关系需要数据分析。以中国唐山大地震及以后的几次地震来说,地震预测是非常复杂的科学,涉及到很多学科专家综合会商,不会单单以动物跑到开阔地作为地震预测证据。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曾经发起过几个关于动物异常反应与地震的研究,结果“没有找到二者间可信的联系”。国际专家表示,此次尼泊尔地震是预料之中的,据“中央社”26日报道,在25日尼泊尔8级强震发生一星期前,约50位地震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从世界各地前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他们早已预料到尼泊尔可能发生灾难性强震,希望能在强震来袭前更妥善地做好准备工作,没想到地震在会议一周后就到来。
  震级大、震源浅、震中靠近人口稠密区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房屋抗震性差,是此次地震伤亡如此巨大的原因。那么地震是否能通过准确预报来增加生还的可能,延续生命的力量?
只能预警不能预报的大地震

  “地震预报”、“地震预警”,平时大家并不会刻意区分,统一认为是发现地震即将到来的一种认识。然而在专业名词里,他们的意义有着严格划分。简单说,“地震预报”是震前,“地震预警”是震后。通过电波提前预警,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让人员迅速撤离。
  目前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如同这次尼泊尔地震专家称早知会发生强震。因为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恰好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汇聚的边界上,印度板块以每年45mm的速度向亚欧板块冲过去。历史上,沿这条汇聚边界发生的地震非常多,震级也非常大。但也正如英国剑桥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地震学家杰克森(James Jackson)说:“发生的事情完全在预料之中。”但却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一些地震学家更认为地震系统具有“自组织临界性”。 什么是“自组织临界性”呢?想象一堆沙子,一粒一粒落在桌上,形成逐渐增高的一小堆,初始阶段,落下的沙粒对沙堆整体影响很小; 然而当沙堆增高到一定程度,沙堆尖端已经非常细的时候,继续落沙,会发生什么事呢?答案是,落下一粒沙可能导致整个沙堆发生坍塌,但也可能只引起沙堆局部的小坍塌。这就是“自组织临界”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任何一个小的扰动,所引起的后果是不可预测的,可能是一些小的沙崩,但也可能引发特大的沙崩。
  许多地震学家就认为,地震与沙崩的情况是类似的。在地震的案例中,地球岩石层可以看作由不同层次的块体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是板块,最小的是矿物颗粒。不同的块体之间、不同层次的块体之间都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地壳的某一次小的滑动、碰撞,正如我们在沙堆上随机加上的某一粒沙一样,很偶然的原因,产生的后果也许是一个感觉不到的小地震,但也可能是日本在2011年3月发生的里氏9级的大地震。所以这个理论如果成立的话,别说在震前人们不知道地震的情况,就是地震刚发生时,它会演变成怎样的地震也无从知晓。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有不少地震学者悲观地认为可能永远也无法进行短期临震预报。
  还好,这只是其中一种观点,也有人认为地震未必是混沌的,地震预测的难题关键就在于人们不可能以高精度测量断层及其邻区的状态,以及对于其中的物理定律仍然几乎一无所知。如果这两方面的情况能有所改善,地震预测或许能向前推进一大步。然而最大的难度恰恰就在如何获取地底下的信息,而且即便获得了足够的信息,其复杂程度也可能远超人们想象。这就是为什么说短期临震地震预报在现阶段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可以预报,也不意味着灾难的减小
    地震预警不是万能的,也有局限性。第一,地震预警系统只对距离破裂断层50公里至200公里的范围有效。对于50公里以内的地区,即使发出预警可能也来不及反应;而对于200公里以外的地区,地震产生的破坏可能又不严重,没有必要发出预警。第二,地震预警假阳性的情况,让大家虚惊一场或遭受经济损失。日本面向专业用户的“紧急地震速报(预报)”自2007年10月以来的三年里,共发出1713次预警,其中有30次是假阳性,误报率为1.75%。许多误报是由于人为错误或仪器缺陷,这个原则上是可以不断改进的。但也有一个时间和精度的权衡问题,为了及时,降低一些精度在所难免。
  地震预测的问题还不仅仅在于预报困难,即便短期临震预报有了惊人的进步,也不见得一定就该进行报道。像日本这个有着丰富预报研究经验同时也并不是很害怕预报这个词的国家, 政府就从来都不做正式的预报:一是为了避免恐慌, 二是考虑到自然规律的复杂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权威露西尔琼斯就直白的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预报地震从而逃生混乱引发的死亡人数,要大于地震可能造成的死亡人数,这报还是不报呢?”
    面对全球8级地震高发期,我们依靠目前仅有的预测预警,显然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伤亡。面对灾害,预防才是硬道理。日本全国各地设有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时,日本各地都会举办地震防灾演练,向市民介绍面对突发灾难的应急对策,也提醒市民加强危机意识。
   城市建设规划之时,日本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建设公路、铁路和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行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带”,不少城中绿地和街心公园的入口处都插着“地震避难所”的牌子。因此,面对地震灾害如何做好预防措施,也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乐居养老网/刘岩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乐居养老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关于乐居养老网 | 互赢传媒(简介)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  北京盛世互赢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Ljlaon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10-65087227  传真:010-65007705 电子邮箱:Service@Ljlaonian.com  京ICP备150132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