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护理
北京老年科技大学两年举办70多场讲座
科技宝藏课让老人听得懂用得上
“活到老,学到老。”位于北京科学中心的北京老年科技大学为那些“闲不住”的老年人,提供了走进“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从营养健康误区,到各类疾病预防;从如何识别网络虚假信息,到守护扫码支付安全……创办两年来,针对老年人提升科学素质的需求,北京老年科技大学举办了70多场讲座活动。这些科技宝藏课吸引了一批钟爱科技的老年人“入学就读”。
学员向授课老师李双双请教问题、 陈林辉分享志愿服务经验。 老学员 一堂扫码课 笔记写满一页纸 太多按钮到底要怎样点击,突然出现的弹窗让人不知所措,各类精心设计的诈骗信息防不胜防……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一些不熟悉新技术的老年人备受“数字鸿沟”困扰。在北京老年科技大学,帮助老年人提升数字素养就是教学重点之一。 在实验室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双双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不过,当站上北京老年科技大学的讲台时,他所讲的课程不是前沿科技,而是回归当下的智能时代,为老年人讲解如何应对“扫码之困”。与平时给小朋友做科普不同,李双双在老年课堂上没有引入太多趣味性强的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个个案例,解析移动支付中的风险。在他看来,做科研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老年人授课则要教会他们防范技术风险,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81岁的学员高阿姨听课格外认真,课堂笔记记了满满一页纸。在李双双特别提示的扫码、支付等风险节点,她重重地划下标记,打上几个感叹号,提醒自己回家认真复习。“听了课才知道,二维码用了图像采集的原理,它本身只是一种编程的方式,但如果被恶意使用,后患无穷。”一堂课听下来,高阿姨给自己留了几道“家庭作业”,“回去我就要打开账户提醒,还得检查银行卡授权的情况,手机也要设定权限,要注意的东西还真多。” “李老师,您看我这条短信,是不是点开就有风险?”课后,老学员李刚举着手机,拉着李双双不停请教。“我们上了岁数,好多事儿都不知道,有时候这手机真不敢用,生怕自己的钱包保不住。老师能专门给我们开这堂课,说明社会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年人,带着我们跟上社会的步伐。”他对记者说。 目标面向老人 普及信息科技知识 “造成老年人扫码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发展速度与老年人适应能力不匹配。”李双双说,老年人对信息的敏感度较弱,在智能时代更容易遭遇困扰。“我也有父母,身边也有老年人,在老龄化的时代,这个群体的基数很大,也更需要得到知识普及和帮助。老年朋友能从课上有所获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这就是这节课的价值所在。”
金玉芳是北京老年科技大学的“铁粉”。两年前,她从女儿口中得知即将开课的消息后,就此与这所“大学”结缘。只要有时间,金玉芳一定报名参加课程学习。在这里,她了解了健康知识、提升了数字素养,还学习到天文、地理、气象等前沿科技知识。 与普通的老年大学相比,北京老年科技大学的开课关键词是“科技”。这里的所有课程,都是以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为宗旨,以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内容。“这两个方向,都考虑到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为此,我们邀请专业的老师授课,解答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北京科学中心副研究馆员孙小莉介绍。 运动病要靠运动治,有些关节的疼痛,可以靠科学运动来缓解;手机内部到底长什么样,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将地球的生命史浓缩至24小时,动物的演化过程一目了然……说起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金玉芳滔滔不绝,“人老了也不能脱离社会,也要接受最新的教育,这所‘大学’真的太有必要了。” 84岁高龄的赵玉生也是北京老年科技大学的常客。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错,经常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新技术的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等新概念讲起来头头是道。“退休之后我一直没闲着,刚退休那会儿就逼着自己学五笔字型,费点劲但还是学会了。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我更得不断学习。” 课程预告发出 名额很快预订一空 随着课程的不断开展,北京老年科技大学“学生”群体也迅速扩大。“刚开课那会儿,很多听众就是到北京科学中心参观的游客。”孙小莉回忆,由于中心的游客大多是青少年,很多老年人是作为陪同者,意外接触了这处课堂,并向身边的亲友推荐。现在,每次课程活动预告发出后,名额很快就被预订一空。 老老师讲解神经元 一个比方说明白 在北京老年科技大学的课堂上,“蓝马甲”从不缺位,他们是“银铃伴我学科学”志愿者团队的成员。 在志愿者队伍中,有一批“老老师”。他们退休前是科研工作者、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在各自领域都拥有扎实的知识、技术特长和丰富的经验。 志愿者陈林辉是一名航天人,从事动力节能环保工作30余年。退休后,她加入了所在单位的老科协,又参与到北京老年科技大学的志愿服务工作中。 “大自然的物理现象、数学奥秘都是一种美的体现,我发自内心地喜爱它们,也希望能把这种理解传达出去。”两周前,陈林辉通过了北京科学中心“一老一小”讲解志愿者的考核。她的志愿小搭档选择了展厅中与脑科学相关的讲解段落,虽然只是一次“小考”,陈林辉却没有懈怠,特意购买了几本医学专家所著的科普书籍,认真学习了相关知识。 科技工作者的严谨态度,让这份讲稿有了更强的科学性。“基础材料中,人类大脑神经元大约为1000亿个,但所引用的是旧数据。”陈林辉对每一句讲解词都仔细斟酌,认真比对每个数据的来源,竟然发现了问题。原来,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神经元的数量应为约860亿个。“相差了140亿个神经元,这不容马虎。”她说。 讲解中遇到专业名词,陈林辉也尽可能“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表述。神经元看起来像人的手和手臂,“手指”是树突,“手臂”则是轴突;海马体长得就像一只海马,它是人的记忆“掌门”。“作为志愿者,我们不光是要把知识讲给观众听,准备讲解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学习提升的机会。”她分享着心得。 讲起曾经的研究领域,陈林辉更是滔滔不绝。水处理、空气处理、垃圾处理……每个视角,她都能讲出一大串生动案例。“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希望把一辈子的科研经验贡献出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有了这个目标,退休之后的生活也有了动力。” 师资院校人才 成为办学智力资源 北京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更汇聚了一批一流的科技人才。孙小莉认为,老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不容忽视,他们拥有高学历、高素养,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将成为北京老年科技大学办学的智力资源和优势。 链接 60至69岁人群 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不足5% 今年4月,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数据显示,老年人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短板之一。调查涉及的60至69岁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45%,与2022年相比仅增长了0.03个百分点,仍处在5%以下的较低水平,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较慢。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达494.8万人,占比22.6%,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正是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工作之一,市科协成立北京老年科技大学,通过专家讲座、交流活动、实践活动等方式,打造科技特色的老年教育平台,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解决他们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促进智能技术发展与老龄化发展相协调。 预计到今年年底,北京老年科技大学举行的活动数量将提升至80余场。除了位于北京科学中心的线下课堂,这些课程还通过互联网,走进社区科普大学、养老驿站、科普场地等场所,惠及了本市11个区的26个社区,将优质教学内容带到老年人身边。 本报记者 刘苏雅 上一篇:
|
健康护理
最新养老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