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打通老年康复的“最后一公里”
本市正在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级康复网络系统 完善三级康复医疗机构
各种训练项目帮助老年人康复身体。 人到老年,健康状态变得特别脆弱,不仅医疗服务需求高,对康复的需求也非常巨大。在北京,有一家以康复为特色的医疗机构,这就是北京小汤山医院,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这里也是北京市卫计委与医院管理局直属的唯一一家三级康复医院。最近几年来,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康复中心逐渐壮大,病床数量已经拓展到300余张,依然面临着一床难求的局面。本月,这里正式挂牌成为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总会研究基地和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康复基地。 慢性病 成老年人最大健康威胁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虽然我国对于老年人的相关服务措施不断完善,但面对快速增长的高龄群体,各方面仍亟待完善跟进。在我国的老年人口中,有近1.5亿人为慢性病患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达3750万。预计到2020年,失能老年人将达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2900万;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4亿人,老龄化水平达30%以上。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田文生说,随着传染病、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原因。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增高趋势明显,同时,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白内障、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病变导致的失能残障发生率也在日益增加。老年康复医学的发展,将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回归社会。 一位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历程 到底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的老年康复有何特色呢?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探访,发现这里除了传统的骨科疾病康复,心肺功能康复,脑卒中康复外,还有很多特色的康复项目。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武亮说,在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的康复中心,康复专业还有了进一步的细分,目前共设有22个康复评测与治疗中心。“现在大家都知道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也知道骨折后康复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恢复功能,知道脑梗偏瘫患者可以通过锻炼站起来、走起来,但是不知道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患者,也可以进行康复训练。” 今年62岁的老王就是一位帕金森病患者。6年前,老王的手和胳膊开始不由自主地震颤,在当地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并且服药开始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刚刚用药后,都会出现一段“蜜月期”,这个阶段患者的症状会得到控制。不过,“蜜月”维持的时间不长,4年前,老王的胳膊和手抖动的症状开始逐渐加重。这次,他来到了北京的一家大医院治疗,医生给他制定了联合用药方案,但是效果一般。这样维持到1年前,老王原有的震颤症状不仅没有“消停”的意思,又出现了行走困难、说话声音减小等症状。1个月前,老王坐着轮椅来到了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 康复中心神经康复病区副主任谷磊询问了老王的病史并进行了相关的检查后,发现老王不仅是帕金森病的问题,还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陈旧性脑梗。不过,老王最想解决的是两个大问题:一是“腿没劲儿”,二是行走困难。康复医生为老王制定了方案,首先他们让老王主动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康复踏车训练等,保证他关节活动度,加强下肢力量的训练。同时加强站位平衡及步态功能的训练,避免日常生活中患者意外跌倒。针对老王下肢肌张力高的问题,给予低频电刺激、水疗降低患者张力。帕金森病患者除以上运动功能的障碍,还有非运动症状,例如便秘、尿频通过给予针灸治疗改善明显;康复师还为老王进行一对一的徒手功能训练,帮助他训练胸廓扩张度,预防肺部感染。甚至将音乐加入到治疗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周,老王终于出院了,他自己感觉对比一个月前好多了,“我自己能走50米了!”别小看这50米,这意味着老王在家里的活动空间明显扩大,他可以自己去卫生间,家里有人敲门,他可以去开门……而数据证实了老王的感受:他的下肢的肌张力降低了,肌力得到了部分提高;他可以独自坐起、转移,独自步行约50米,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提高。不过,老王还有部分生活需要别人来提供帮助,比如洗澡、穿衣等。这回,老王回到了社区医院,继续康复。 谷磊说,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帕金森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帕金森病发病早期,患者的日常生活通常可自理,等疾病进展到中期,多数患者需要一定程度的帮助。晚期患者日常生活都需要别人的照料,晚期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二便障碍、肺部感染、褥疮等,“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延缓病程的发展。” 在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还经常会有些“小病种”的患者来进行康复。上个月,医院就接诊了一名因为“格林巴利综合征”来进行康复的患者。患者魏先生4个月前出现了无明显诱因右手中指及无名指无力的情况,症状逐渐加重;第二天他右手各个手指都出现了活动无力的情况,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也出现了屈伸无力的情况。很快,他的病情继续加重,四肢无力,咳嗽、言语明显无力。他到本市一家大医院就诊后,专家们经过会诊,确诊魏先生罹患了“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两个月,他来到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时,已经不能独立行走,戴着颈胸围保护套的时候,才能短时间站立。于是,他开始了康复历程:肢体功能训练、中频电疗、器械运动、康复踏车提高患者四肢肌力及耐力;一对一徒手功能的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同时进行的平衡、步态的康复训练提高站立平衡协调能力,改善身体耐力等训练。医生和患者共同的长期目标是让他能够回归家庭,生活部分自理。康复一个多月后,魏先生可以独立站立20分钟,可以独自步行10米,可以独自坐起,移动,翻身偶需小部分借助,但如厕、进食、穿衣等均需部分借助。谷磊说,格林巴利综合征是急性神经脱髓鞘性疾病,发病迅速,患者多数出现双侧对称性瘫痪。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魏先生的症状有所改善,不过将来还有很长的康复之路要走。 三级康复网络将覆盖全市 武亮说,康复患者特别是老年康复患者,在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这样的三级医院康复一段时间后,需要转到下级康复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最后必然要回归家庭。但有些患者还需要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家庭康复,“这就需要社区医疗机构承担起集健康管理、基本医疗、康复医疗、护理服务四位一体的担子,解决最后1公里康复的问题。”目前,北京正在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级康复网络系统,完善康复网络的三级康复医疗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的要求,北京市医管局在市属医院试点建立康复患者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市属医院康复医联体,为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今年7月,北京小汤山医院又作为牵头单位,与昌平区全区范围内有康复医学科的医疗机构和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计34家单位)联合建立昌平区康复专科医联体,建立起诊断、治疗、康复的全程医疗服务链,逐步实现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建设帮扶、资源共享。按照市卫生计生委的总体工作安排,北京小汤山医院分批帮扶北京市二级康复医院转型,主要参与各家医院的转型调研、规划、设计,派驻专家下沉指导,以及接收各家医院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及时解决康复转型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上一篇:
老人委托外人照料 40万被取走
下一篇:
“就是为了大伙儿能安居乐业”
|
健康护理
最新养老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