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养老金融新篇章:破解市场供需痛点
近日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事业加速发展。在此过程中,金融发挥融通作用,持续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社会发展长治久安。
随着国家层面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如何高质量发展养老金融成为关注焦点。《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开展前瞻性布局养老金融。业内分析认为,围绕“供给端、需求端、供需衔接”三个环节做好养老金融是金融机构未来发力的重点。
国家战略层面支持
近年来,国家政策多次强调对养老事业发展的推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2022年,为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保险需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
2023年10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则强调,普惠金融要强化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其中多处涉及老龄工作领域。包括完善适老、友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产业和项目的金融支持,支持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基金等产品发展,鼓励信托公司开发养老领域信托产品等。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看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谋划‘养老金融新篇章’,这是立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这一现实国情做出的前瞻性、重大战略部署,对增强居民金融福祉、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指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共同作为布局重点,是因为高层充分看到了养老金融的价值。养老金融的发展关系到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第三支柱的建设,养老金融的发展将逐步为金融市场提供较为充沛的长期资金来源,有望成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同时,将对商业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保险机构的业务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养老金融制度进一步优化、养老金融加快发展,既具有现实的需求,也符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仍面临一些挑战。
李佩珈告诉记者:“养老金融是一个新事物,养老产业的市场供给、居民养老资金来源等多个方面都还刚刚起步。具体来看,目前我国养老企业约4万余家,但养老机构多为小规模的民营或民非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一定程度呈现‘散小乱差’特点,企业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养老供给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从养老资金看,我国养老金资产的绝大部分来自基本养老金(第一支柱)和国家战略储备,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占比很小,当前我国养老金资产存量不足以应对未来的人口老龄化。”
面对挑战,杨海平建议:“一是以建立养老金融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为目标,以更大力度提升资本市场发展质量,以更大力度强化投资者保护;二是研究进一步加大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力度;三是金融机构大力提升养老金资金账户开立的便捷化程度、投资的便利化程度,大力提升养老金融产品的吸引力。”
金融机构的解法
养老金融是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
在李佩珈看来,推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围绕养老金融的“供给端、需求端、供需衔接”三个环节做好金融服务。“在需求端,围绕居民生命周期养老金融需求特点,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提供养老存款、理财、保险、基金等各类个性化金融产品。在供给端,支持银发产业形成完整的供给体系,长期持续支持银发产业实体经济发展。综合运用贷款、股票、保险等多元服务功能,聚焦康养服务、智能设备制造、旅居养老,医养结合,老年教育等各个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在供需对接方面,即养老金资金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受托直投,探索年金投融资撮合服务,做好养老金的投资运营管理,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李佩珈指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养老市场长远发展,努力抓住资管、存款、托管等直接业务机会,挖掘账户、发卡、结算等间接业务机会。从组织架构看,有条件的银行可设立养老金融事业部或专门组建养老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如设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以增强养老领域金融服务能力。除商业银行外,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也应积极探索养老金融服务。”
11月3日,中信银行携手合作伙伴发布了《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从客观角度调研分析居民养老财富管理的现状,并对金融行业支持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提出实践参考。
据介绍,中信银行沉淀出一套“中信解法”,简称为“三分四步”。即对“Z世代”群体(《报告》中指18岁至35岁人群),提出建立“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对“中生代”群体(《报告》中指35岁至60岁的人群),提出构建“一本科学的养老账本”的概念;对目前最大的养老群体——“银发代”(《报告》中指60岁及以上人群),提出“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的理念。基于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该行提出“平衡收支、预防风险、规划养老、长钱投资”的“四步法”,通过贯穿一生的财务规划,实现人民群众退休以后的生活质量保障。
养老规划要趁早
业内分析认为,除经济基础之外,养老金融实现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国民有相应的养老储备意愿和能力。
《报告》认为,目前国内居民对于养老认同度普遍较强,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养老规划有不一样的主张,共性的问题是个人养老投资教育需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专业顾问服务需进一步加强。
对于投资者而言,受访人士认为,应建立正确的财富管理观念,尽早启动个人养老储备。
李佩珈表示,对金融消费者而言,要从养老储蓄规划、养老资金保值增值、养老风险防范等多方入手做好准备。一是养成强制储蓄习惯,并将其投资于个人养老储蓄账户中。相对个人储蓄账户,养老储蓄账户具有强制、税收优惠等特点,居民可养成定期增加养老储蓄的习惯。二是运用金融手段,做好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养老理财产品由于投资期限长、资金锁定等特点,与一般理财产品相比,其收益率更高、更稳定的特点已开始显现,这为居民增加养老类理财产品等配置提供了契机。三是做好风险对冲,防范由于大病等重大变故导致的养老金消耗,增加重疾险等保险产品配置。
“金融消费者要用投资组合的理念谋划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年轻人在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之后,建议配置一些个人养老保险产品作为打底资产,以求其保障功能;随着账户资金的积累,可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加大养老金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的配置比例;随着退休年龄的临近,逐步减少养老金基金产品和理财产品的配置比例,增加养老储蓄产品的配置比例。”杨海平建议道。
|
健康护理
最新养老院
|